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一、项目简介
长春工业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作为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自2012年上半年启动了计划方案的制订工作,通过在大一新生中遴选的方式组建了110208试点班级,按照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制定了新的培养计划,开展了教学和管理,配备了班导师,调整了相关的任课教师,聘任一批“卓越计划”的企业主讲教师,班级的管理方案也相继出台。焊接教学团队也获得了校级“优秀教学团队”的称号,2015年1月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 获批吉林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同年省级“长春工业大学-吉林通用”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成。
1、建设思路
我院“卓越计划”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以3+1为基本培养模式框架。其中,3年为基础理论学习,1年为实践环节的累计学习时间。
2、目标定位
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具有健全的人格﹑有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卓越工程师和未来领导者。
3、组织管理
为使“卓越计划”顺利实施,在学校成立的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建立了学院一级的教学指导委员会构建实施“卓越计划”的组织架构、保障措施、教学运行和管理体系。组长由院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教学的副院长以及合作企业的副总工程师担任。成员由学科和专业负责人、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教务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的骨干组成。全面领导、规划、组织、协调工程教育及“卓越计划”的实施,调整、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保证各专业制定培养目标、专业标准、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等科学合理,培养方案落实执行。
二、政策措施
学院按照教育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要求出台了相关政策。包括经费保障、学生遴选、学籍管理、校企合作、教师评聘与考核等。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工科专业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创建与学校定位和特色相适应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
1)对于实施“卓越计划”专业,在课程建设立项时给以优先支持。鼓励在课程教学中推行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手段改革,推行小班授课。
2)加大教学改革研究经费的支持力度,支持进入“卓越计划”相关专业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建设和研究。
3)设立聘请企业和国外教师专项基金:人事部门设专项基金,用于从企业或国外聘请教师或导师,保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师资聘请需求。
4)质量工程、工程教育改革、特色专业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等经费可支持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和出国进修。
5)加大实习经费、教学平台、实验示范中心等支持力度,保证学生实习或企业实践需要。
三、人才培养机制改革
1、为实施“卓越计划”,在修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标准时都围绕“卓越”这一目标展开。
1)树立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构建多元化、多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考虑毕业后就业、毕业后创业和毕业后继续深造等不同要求。形成层次清晰、模式多元、制度配套、保障有力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2)强调健全人格的养成,从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入手,将能力和人格养成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和教学环节,并配套多元的成绩评价方法作保证。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将创新学分作为学生毕业必备要求。
3) 以学生为本,加强课程体系改革,根据专业标准进行课程体系的全面梳理和调整。使课程体系更加符合“卓越计划”要求。
4)进一步完善“通识教育加宽口径专业教育”。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及“工程教育改革”等改革成果应用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去。
5)以培养标准为依据,按3+1人才模式,在行业专家参与下,制定专业培养计划,广泛征求企业的意见和建议,校内外行业专家参与培养方案的认证。
6)进一步完善学分制,最大限度满足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多目标、多样化的要求。
2、构建与培养卓越工程师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按照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要求,修订课程教学大纲,论证专业核心课程,推进教学内容整合。
1)在学校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坚持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融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个性培养与社会责任并重的同时,进一步强调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充分发挥课程教学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主战场作用,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标准,确保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对所设置的课程进行整合,避免课程之间内容重复,同时又做到课程的覆盖面。使每门课程都成为教学质量高、广受学生欢迎的课程。
3)要求专业核心课程尽可能安排实验内容,并设置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使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增加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4)深入开展授课方式与方法的改革。探索分段式、模块化、专业教学团队形式进行授课,使国内外资深教授、企业专家、行业精英以及熟悉专业领域前沿发展、通晓国际规则科研强的教师都能参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
5)采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科研成果融入教学的方法,做到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将学科优势与科研资源紧密结合,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本学科的发展理念,选择典型科研例子作为教学的案例,结合老师承担的科研课题提炼适合学生完成的课题。
6)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如面试、论文综述、实验报告、实验室现场报告等。校企联合授课时由双方老师联合考核。
四、师资队伍建设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现有任课教师及实验教师15人,其中12人具有博士学位,更主要的是,这15人中有一半教师是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他们或者是从企业技术岗位调过来的,或是在企业做过博士后研究。这些教师不但具有工程经验,承担多项研究课题,而且本身也具备了“双师”型教师的基本素质,有了这样的教师我们就可以增加很多与实践密切相关的课程。学院采用内选、外聘、引进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探索建立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途经。 主要通过遴选具有工程经历和海外经历的、教学效果好的本院教师,外聘国外知名大学教授担任流动岗特聘教授,聘请合作企业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高级工程师担任兼职教授和企业导师,从而为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构建起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承担“卓越工程师”试点班级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任务。
五、校企合作
1.利用校企合作的模式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
为了落实和推进学生企业学习经历,创建高校和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2013年至今,学院在前期建设大学生实习基地,与相关企业良好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与行业、企业、研究机构的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先后与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一汽集团、通钢集团等大中型企业签订了专门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了三个校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2.在落实和增加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基础上,校企之间进一步完善了现场教师聘任、科研合作等事项,并就合作建设适应未来需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独立开设的专业课程与实践项目、毕业生项目设计内容、学生创新活动计划、学生评价方法和考核机制、学生在企业期间有关人身安全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办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拓展和深化了与企业的实质性合作,为学生高质量企业学习经历提供了有力保障。
3.在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方面,学院鼓励一人一题并真题真做。学生结合工程实践,以毕业设计课题研究的形式参与企业生产;采用双导师制,通过学院选派校内指导教师和从企业聘请有工程经验的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来共同担任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取得良好效果。
传统模式中,学生毕业经过企业招聘进入企业,一般需要较长的适应期,一部分适应企业文化及环境的学生成长为企业骨干人才,一部分不适应的学生转岗分流或离开企业。我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多年来实施“毕业生提前进入课题”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使大学生毕业前介入企业培养环节。多年的实践证明,这种模式使学生的企业适应期大大缩短并逐步成长为企业骨干。